Flink状态编程
1、有状态算子
在Flink中,算子任务可以分为无状态和有状态两种情况。
无状态的算子任务只需要观察每个独立事件,根据当前输入的数据直接转换输出结果,如图所示。例如,可以将一个字符串类型的数据拆分开作为元组输出;也可以对数据做一些 计算,比如每个代表数量的字段加1。我们之前讲到的基本转换算子,如map、filter、flatMap, 计算时不依赖其他数据,就都属于无状态的算子。
而有状态的算子任务,则除当前数据之外,还需要一些其他数据来得到计算结果。这里的 “其他数据”,就是所谓的状态(state),最常见的就是之前到达的数据,或者由之前数据计算出的某个结果。比如,做求和(sum)计算时,需要保存之前所有数据的和,这就是状态;窗口算子中会保存已经到达的所有数据,这些也都是它的状态。另外,如果我们希望检索到某种 “事件模式”(event pattern),比如“先有下单行为,后有支付行为”,那么也应该把之前的行为保存下来,这同样属于状态。容易发现,之前讲过的聚合算子、窗口算子都属于有状态的算 子。
- 算子任务接收到上游发来的数据;
- 获取当前状态;
- 根据业务逻辑进行计算,更新状态;
- 得到计算结果,输出发送到下游任务。
2、状态的管理
- 在传统的事务型处理架构中,这种额外的状态数据是保存在数据库中的。而对于实时流处理来说,这样做需要频繁读写外部数据库,如果数据规模非常大肯定就达不到性能要求了。所以Flink的解决方案是,将状态直接保存在内存中来保证性能,并通过分布式扩展来提高吞吐量。
- 在Flink中,每一个算子任务都可以设置并行度,从而可以在不同的slot上并行运行多个实例,我们把它们叫作“并行子任务”。而状态既然在内存中,那么就可以认为是子任务实例上的一个本地变量,能够被任务的业务逻辑访问和修改。
- 这样看来状态的管理似乎非常简单,我们直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交给JVM就可以了。然而大数据的场景下,我们必须使用分布式架构来做扩展,在低延迟、高吞吐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容错性,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了。
- 状态的访问权限。我们知道Flink 上的聚合和窗口操作,一般都是基于KeyedStream的,数据会按照key的哈希值进行分区,聚合处理的结果也应该是只对当前key有效。 然而同一个分区(也就是slot)上执行的任务实例,可能会包含多个key的数据,它们同时访问和更改本地变量,就会导致计算结果错误。所以这时状态并不是单纯的本地变量。
- 容错性,也就是故障后的恢复。状态只保存在内存中显然是不够稳定的,我们需要将它持久化保存,做一个备份;在发生故障后可以从这个备份中恢复状态。
- 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分布式应用的横向扩展性。比如处理的数据量增大时,我们应该相应地对计算资源扩容,调大并行度。这时就涉及到了状态的重组调整。
- 可见状态的管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。好在Flink作为有状态的大数据流式处理框架,已 经帮我们搞定了这一切。Flink有一套完整的状态管理机制,将底层一些核心功能全部封装起来,包括状态的高效存储和访问、持久化保存和故障恢复,以及资源扩展时的调整。这样,我们只需要调用相应的API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状态,或对应用的容错机制进行配置,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逻辑的开发上。
3、状态的分类
3.1 托管状态(Managed State)和原始状态(Raw State)
- Flink的状态有两种:托管状态(Managed State)和原始状态(Raw State)。托管状态就是由Flink统一管理的,状态的存储访问、故障恢复和重组等一系列问题都由Flink实现,我们只要调接口就可以;而原始状态则是自定义的,相当于就是开辟了一块内存,需要我们自己管理,实现状态的序列化和故障恢复。
- 具体来讲,托管状态是由Flink的运行时(Runtime)来托管的;在配置容错机制后,状态会自动持久化保存,并在发生故障时自动恢复。当应用发生横向扩展时,状态也会自动地重组分配到所有的子任务实例上。对于具体的状态内容,Flink也提供了值状态(ValueState)、 列表状态(ListState)、映射状态(MapState)、聚合状态(AggregateState)等多种结构,内部支持各种数据类型。聚合、窗口等算子中内置的状态,就都是托管状态;我们也可以在富函数 类(RichFunction)中通过上下文来自定义状态,这些也都是托管状态。
- 而对比之下,原始状态就全部需要自定义了。Flink不会对状态进行任何自动操作,也不知道状态的具体数据类型,只会把它当作最原始的字节(Byte)数组来存储。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处理状态的管理和维护。
- 所以只有在遇到托管状态无法实现的特殊需求时,我们才会考虑使用原始状态;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。绝大多数应用场景,我们都可以用Flink提供的算子或者自定义托管状态来实现需求。
3.2 算子状态(Operator State)和按键分区状态(Keyed State)
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就是托管状态(Managed State)。
我们知道在Flink中,一个算子任务会按照并行度分为多个并行子任务执行,而不同的子任务会占据不同的任务槽(task slot)。由于不同的slot在计算资源上是物理隔离的,所以Flink能管理的状态在并行任务间是无法共享的,每个状态只能针对当前子任务的实例有效。
而很多有状态的操作(比如聚合、窗口)都是要先做keyBy进行按键分区的。按键分区之后,任务所进行的所有计算都应该只针对当前key有效,所以状态也应该按照key彼此隔离。在这种情况下,状态的访问方式又会有所不同。
基于这样的想法,我们又可以将托管状态分为两类:算子状态和按键分区状态。
算子状态(Operator State)。
状态作用范围限定为当前的算子任务实例,也就是只对当前并行子任务实例有效。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并行子任务,占据了一个“分区”,它所处理的所有数据都会访问到相同的状态,状态对于同一任务而言是共享的,如图所示。
算子状态可以用在所有算子上,使用的时候其实就跟一个本地变量没什么区别——因为本地变量的作用域也是当前任务实例。在使用时,我们还需进一步实现CheckpointedFunction接口。
按键分区状态(Keyed State)。
状态是根据输入流中定义的键(key)来维护和访问的,所以只能定义在按键分区流 (KeyedStream)中,也就keyBy之后才可以使用,如图所示。
按键分区状态应用非常广泛。之前讲到的聚合算子必须在keyBy之后才能使用,就是因为聚合的结果是以Keyed State的形式保存的。另外,也可以通过富函数类(Rich Function) 来自定义 Keyed State,所以只要提供了富函数类接口的算子,也都可以使用Keyed State。
所以即使是map、filter这样无状态的基本转换算子,我们也可以通过富函数类给它们“追加”Keyed State,或者实现CheckpointedFunction接口来定义Operator State;从这个角度讲, Flink中所有的算子都可以是有状态的,不愧是“有状态的流处理”。
无论是Keyed State还是Operator State,它们都是在本地实例上维护的,也就是说每个并行子任务维护着对应的状态,算子的子任务之间状态不共享。
4、按键分区状态(Keyed State)
- 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一般都需要将数据按照某个key进行分区,然后再进行计算处理;所以最为常见的状态类型就是Keyed State。之前介绍到keyBy之后的聚合、窗口计算,算子所 持有的状态,都是Keyed State。
- 另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富函数类(Rich Function)对转换算子进行扩展、实现自定义功能, 比如 RichMapFunction、RichFilterFunction。在富函数中,我们可以调用.getRuntimeContext() 获取当前的运行时上下文(RuntimeContext),进而获取到访问状态的句柄;这种富函数中自定义的状态也是Keyed State。
4.1 基本概念和特点
- 按键分区状态(Keyed State)顾名思义,是任务按照键(key)来访问和维护的状态。它的特点非常鲜明,就是以key为作用范围进行隔离。
- 我们知道,在进行按键分区(keyBy)之后,具有相同键的所有数据,都会分配到同一个并行子任务中;所以如果当前任务定义了状态,Flink就会在当前并行子任务实例中,为每个键值维护一个状态的实例。于是当前任务就会为分配来的所有数据,按照key维护和处理对应的状态。
- 因为一个并行子任务可能会处理多个key的数据,所以Flink需要对Keyed State进行一些特殊优化。在底层,Keyed State类似于一个分布式的映射(map)数据结构,所有的状态会根据key保存成键值对(key-value)的形式。这样当一条数据到来时,任务就会自动将状态的访问范围限定为当前数据的key,从map存储中读取出对应的状态值。所以具有相同key的所有数据都会到访问相同的状态,而不同key的状态之间是彼此隔离的。
- 这种将状态绑定到key上的方式,相当于使得状态和流的逻辑分区一一对应了:不会有别的key的数据来访问当前状态;而当前状态对应key的数据也只会访问这一个状态,不会分发到其他分区去。这就保证了对状态的操作都是本地进行的,对数据流和状态的处理做到了分区一致性。
- 另外,在应用的并行度改变时,状态也需要随之进行重组。不同key对应的Keyed State可以进一步组成所谓的键组(key groups),每一组都对应着一个并行子任务。键组是Flink重新分配Keyed State的单元,键组的数量就等于定义的最大并行度。当算子并行度发生改变时,Keyed State就会按照当前的并行度重新平均分配,保证运行时各个子任务的负载相同。
- 需要注意,使用Keyed State必须基于 KeyedStream。没有进行keyBy分区的DataStream, 即使转换算子实现了对应的富函数类,也不能通过运行时上下文访问Keyed State。
4.2 支持的结构类型
- 实际应用中,需要保存为状态的数据会有各种各样的类型,有时还需要复杂的集合类型,比如列表(List)和映射(Map)。对于这些常见的用法,Flink的按键分区状态(Keyed State)提供了足够的支持。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Keyed State所支持的结构类型。
4.2.1 值状态(ValueState)
顾名思义,状态中只保存一个“值”(value)。ValueState本身是一个接口,源码中定义如下:
1
2
3
4public interface ValueState<T> extends State {
T value() throws IOException;
void update(T value) throws IOException;
}这里的T是泛型,表示状态的数据内容可以是任何具体的数据类型。如果想要保存一个长整型值作为状态,那么类型就是ValueState。我们可以在代码中读写值状态,实现对于状态的访问和更新。
- T value():获取当前状态的值;
- update(T value):对状态进行更新,传入的参数value就是要覆写的状态值。
在具体使用时,为了让运行时上下文清楚到底是哪个状态,我们还需要创建一个“状态描述器”(StateDescriptor)来提供状态的基本信息。例如源码中,ValueState的状态描述器构造方法如下:
1
2
3public ValueStateDescriptor(String name, Class<T> typeClass) {
super(name, typeClass, null);
}这里需要传入状态的名称和类型——这跟我们声明一个变量时做的事情完全一样。有了这个描述器,运行时环境就可以获取到状态的控制句柄(handler)了。
4.2.2 列表状态(ListState)
- 将需要保存的数据,以列表(List)的形式组织起来。在ListState接口中同样有一个 类型参数T,表示列表中数据的类型。ListState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来操作状态,使用方式与一般的List非常相似。
- Iterable get():获取当前的列表状态,返回的是一个可迭代类型Iterable;
- update(List values):传入一个列表values,直接对状态进行覆盖;
- add(T value):在状态列表中添加一个元素value;
- addAll(List values):向列表中添加多个元素,以列表values形式传入。
- 类似地,ListState的状态描述器就叫作ListStateDescriptor,用法跟ValueStateDescriptor完全一致。
4.2.3 映射状态(MapState)
- 把一些键值对(key-value)作为状态整体保存起来,可以认为就是一组key-value映射的列表。对应的 MapState接口中,就会有UK、UV 两个泛型,分别表示保存的key和value的类型。同样,MapState提供了操作映射状态的方法,与Map的使用非常类似。
- UV get(UK key):传入一个key作为参数,查询对应的value值;
- put(UK key, UV value):传入一个键值对,更新key对应的value值;
- putAll(Map map):将传入的映射map中所有的键值对,全部添加到映射状态中;
- remove(UK key):将指定 key 对应的键值对删除;
- boolean contains(UK key):判断是否存在指定的key,返回一个boolean值。
- Iterable<Map.Entry<UK, UV>> entries():获取映射状态中所有的键值对;
- Iterable keys():获取映射状态中所有的键(key),返回一个可迭代Iterable类型;
- Iterable values():获取映射状态中所有的值(value),返回一个可迭代Iterable类型;
- boolean isEmpty():判断映射是否为空,返回一个boolean值。
4.2.4 归约状态(ReducingState)
类似于值状态(Value),不过需要对添加进来的所有数据进行归约,将归约聚合之后的值作为状态保存下来。ReducintState这个接口调用的方法类似于ListState,只不过它保存的只是一个聚合值,所以调用.add()方法时,不是在状态列表里添加元素,而是直接把新数据和之前的状态进行归约,并用得到的结果更新状态。
归约逻辑的定义,是在归约状态描述器(ReducingStateDescriptor)中,通过传入一个归约函数(ReduceFunction)来实现的。这里的归约函数,就是我们之前介绍reduce聚合算子时讲到的ReduceFunction,所以状态类型跟输入的数据类型是一样的。
1
2public ReducingStateDescriptor(
String name, ReduceFunction<T> reduceFunction, Class<T> typeClass) {...}- 这里的描述器有三个参数,其中第二个参数就是定义了归约聚合逻辑的ReduceFunction,另外两个参数则是状态的名称和类型。
4.2.5 聚合状态(AggregatingState)
- 与归约状态非常类似,聚合状态也是一个值,用来保存添加进来的所有数据的聚合结果。与ReducingState 不同的是,它的聚合逻辑是由在描述器中传入一个更加一般化的聚合函数(AggregateFunction)来定义的;这也就是之前我们讲过的AggregateFunction,里面通过一个累加器(Accumulator)来表示状态,所以聚合的状态类型可以跟添加进来的数据类型完全不同,使用更加灵活。
- 同样地,AggregatingState接口调用方法也与ReducingState相同,调用.add()方法添加元素时,会直接使用指定的AggregateFunction进行聚合并更新状态。
4.3 代码实现
4.3.1 整体介绍
在Flink中,状态始终是与特定算子相关联的;算子在使用状态前首先需要“注册”,其 实就是告诉Flink当前上下文中定义状态的信息,这样运行时的Flink才能知道算子有哪些状态。
状态的注册,主要是通过“状态描述器”(StateDescriptor)来实现的。状态描述器中最重要的内容,就是状态的名称(name)和类型(type)。我们知道Flink中的状态,可以认为是加了一些复杂操作的内存中的变量;而当我们在代码中声明一个局部变量时,都需要指定变量类型和名称,名称就代表了变量在内存中的地址,类型则指定了占据内存空间的大小。同样地, 我们一旦指定了名称和类型,Flink就可以在运行时准确地在内存中找到对应的状态,进而返回状态对象供我们使用了。所以在一个算子中,我们也可以定义多个状态,只要它们的名称不同就可以了。
另外,状态描述器中还可能需要传入一个用户自定义函数(user-defined-function,UDF), 用来说明处理逻辑,比如前面提到的ReduceFunction和AggregateFunction。
以ValueState为例,我们可以定义值状态描述器如下:
1
2
3
4ValueStateDescriptor<Long> descriptor = new ValueStateDescriptor<>(
"my state", // 状态名称
Types.LONG // 状态类型
);- 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叫作“my state”的长整型ValueState的描述器。
代码中完整的操作是,首先定义出状态描述器;然后调用.getRuntimeContext()方法获取运行时上下文;继而调用RuntimeContext的获取状态的方法,将状态描述器传入,就可以得到对应的状态了。
因为状态的访问需要获取运行时上下文,这只能在富函数类(Rich Function)中获取到,所以自定义的 Keyed State只能在富函数中使用。当然,底层的处理函数(Process Function) 本身继承了 AbstractRichFunction抽象类,所以也可以使用。
在富函数中,调用.getRuntimeContext()方法获取到运行时上下文之后,RuntimeContext有以下几个获取状态的方法:
1
2
3
4
5
6ValueState<T> getState(ValueStateDescriptor<T>)
MapState<UK, UV> getMapState(MapStateDescriptor<UK, UV>)
ListState<T> getListState(ListStateDescriptor<T>)
ReducingState<T> getReducingState(ReducingStateDescriptor<T>)
AggregatingState<IN, OUT> getAggregatingState(AggregatingStateDescriptor<IN,
ACC, OUT>)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状态,只要传入对应的描述器、调用对应的方法就可以了。
获取到状态对象之后,就可以调用它们各自的方法进行读写操作了。另外,所有类型的状态都有一个方法.clear(),用于清除当前状态。
代码中使用状态的整体结构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public static class MyFlatMapFunction extends RichFlatMapFunction<Long, String>
{
// 声明状态
private transient ValueState<Long> state;
public void open(Configuration config) {
// 在 open 生命周期方法中获取状态
ValueStateDescriptor<Long> descriptor = new ValueStateDescriptor<>(
"my state", // 状态名称
Types.LONG // 状态类型
);
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State(descriptor);
}
public void flatMap(Long input, Collector<String> out) throws Exception {
// 访问状态
Long currentState = state.value();
currentState += 1; // 状态数值加 1
// 更新状态
state.update(currentState);
if (currentState >= 100) {
out.collect("state: " + currentState);
state.clear(); // 清空状态
}
}
}- 这里需要注意,这种方式定义的都是Keyed State,它对于每个key都会保存一份状态实例。所以对状态进行读写操作时,获取到的状态跟当前输入数据的key有关;只有相同key的数据,才会操作同一个状态,不同key的数据访问到的状态值是不同的。而且上面提到的.clear()方法,也只会清除当前key对应的状态。
- 另外,状态不一定都存储在内存中,也可以放在磁盘或其他地方,具体的位置是由一个可配置的组件来管理的,这个组件叫作“状态后端”(State Backend)。
4.3.2 值状态(ValueState)
我们这里会使用用户id来进行分流,然后分别统计每个用户的pv数据,由于我们并不想每次pv加一,就将统计结果发送到下游去,所以这里我们注册了一个定时器,用来隔一段时间发送pv的统计结果,这样对下游算子的压力不至于太大。具体实现方式是定义一个用来保存定时器时间戳的值状态变量。当定时器触发并向下游发送数据以后,便清空储存定时器时间戳的状态变量,这样当新的数据到来时,发现并没有定时器存在,就可以注册新的定时器了, 注册完定时器之后将定时器的时间戳继续保存在状态变量中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public class PeriodicPvExample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xecutionEnvironment();
env.setParallelism(1);
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<Event> stream = env.addSource(new
ClickSource())
.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(WatermarkStrategy.<Event>forMonotonousTimestamps()
.withTimestampAssigner(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<Event>() {
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(Event element, long
recordTimestamp) {
return element.timestamp;
}
})
);
stream.print("input");
// 统计每个用户的 pv,隔一段时间(10s)输出一次结果
stream.keyBy(data -> data.user)
.process(new PeriodicPvResult())
.print();
env.execute();
}
// 注册定时器,周期性输出 pv
public static class PeriodicPvResult extends
KeyedProcessFunction<String, Event, String> {
// 定义两个状态,保存当前 pv 值,以及定时器时间戳
ValueState<Long> countState;
ValueState<Long> timerTsState;
public void open(Configuration parameters) throws Exception {
count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State(new ValueStateDescriptor<Long>("count", Long.class));
timerTs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State(new ValueStateDescriptor<Long>("timerTs", Long.class));
}
public void processElement(Event value, Context ctx, Collector<String> out) throws Exception {
// 更新 count 值
Long count = countState.value();
if (count == null) {
countState.update(1L);
} else {
countState.update(count + 1);
}
// 注册定时器
if (timerTsState.value() == null) {
ctx.timerService().registerEventTimeTimer(value.timestamp + 10 * 1000L);
timerTsState.update(value.timestamp + 10 * 1000L);
}
}
public void onTimer(long timestamp, OnTimerContext ctx, Collector<String> out) throws Exception {
out.collect(ctx.getCurrentKey() + " pv: " + countState.value());
// 清空状态
timerTsState.clear();
}
}
}
4.3.3 列表状态(ListState)
在Flink SQL中,支持两条流的全量 Join,语法如下:SELECT * FROM A INNER JOIN B WHERE A.id = B.id;
这样一条SQL语句要慎用,因为Flink会将A流和B流的所有数据都保存下来,然后进行Join。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列表状态变量来实现一下这个SQL语句的功能。代码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public class TwoStreamFullJoinExample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xecutionEnvironment();
env.setParallelism(1);
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 stream1 = env.fromElements(
Tuple3.of("a", "stream-1", 1000L),
Tuple3.of("b", "stream-1", 2000L)
)
.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(WatermarkStrategy.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forMonotonousTimestamps()
.withTimestampAssigner(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() {
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(Tuple3<String,
String, Long> t, long l) {
return t.f2;
}
})
);
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 stream2 = env.fromElements(
Tuple3.of("a", "stream-2", 3000L),
Tuple3.of("b", "stream-2", 4000L)
)
.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(
WatermarkStrategy.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forMonotonousTimestamps()
.withTimestampAssigner(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() {
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(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 t, long l) {
return t.f2;
}
})
);
stream1.keyBy(r -> r.f0)
.connect(stream2.keyBy(r -> r.f0))
.process(new CoProcessFunction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, 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, String>() {
private ListState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 stream1ListState;
private ListState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 stream2ListState;
public void open(Configuration parameters) throws Exception {
super.open(parameters);
stream1List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ListState(new ListStateDescriptor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("stream1-list", Types.TUPLE(Types.STRING, Types.STRING)));
stream2List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ListState(new ListStateDescriptor<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>("stream2-list", Types.TUPLE(Types.STRING, Types.STRING)));
}
public void processElement1(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 left, Context context, Collector<String> collector) throws Exception {
stream1ListState.add(left);
for (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 right : stream2ListState.get()) {
collector.collect(left + " => " + right);
}
}
public void processElement2(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 right, Context context, Collector<String> collector) throws Exception {
stream2ListState.add(right);
for (Tuple3<String, String, Long> left : stream1ListState.get()) {
collector.collect(left + " => " + right);
}
}
})
.print();
env.execute();
}
}
4.3.4 映射状态(MapState)
映射状态的用法和Java中的HashMap很相似。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MapState的使用来探索一下窗口的底层实现,也就是我们要用映射状态来完整模拟窗口的功能。这里我们模拟一个滚动窗口。我们要计算的是每一个url在每一个窗口中的pv数据。我们之前使用增量聚合和全窗口聚合结合的方式实现过这个需求。这里我们用MapState再来实现一下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public class FakeWindowExample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xecutionEnvironment();
env.setParallelism(1);
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<Event> stream = env.addSource(new ClickSource())
.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(WatermarkStrategy.<Event>forMonotonousTimestamps()
.withTimestampAssigner(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<Event>() {
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(Event element, long
recordTimestamp) {
return element.timestamp;
}
})
);
// 统计每 10s 窗口内,每个 url 的 pv
stream.keyBy(data -> data.url)
.process(new FakeWindowResult(10000L))
.print();
env.execute();
}
public static class FakeWindowResult extends KeyedProcessFunction<String, Event, String> {
// 定义属性,窗口长度
private Long windowSize;
public FakeWindowResult(Long windowSize) {
this.windowSize = windowSize;
}
// 声明状态,用 map 保存 pv 值(窗口 start,count)
MapState<Long, Long> windowPvMapState;
public void open(Configuration parameters) throws Exception {
windowPvMap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MapState(new MapStateDescriptor<Long, Long>("window-pv", Long.class, Long.class));
}
public void processElement(Event value, Context ctx, Collector<String> out) throws Exception {
// 每来一条数据,就根据时间戳判断属于哪个窗口
Long windowStart = value.timestamp / windowSize * windowSize;
Long windowEnd = windowStart + windowSize;
// 注册 end -1 的定时器,窗口触发计算
ctx.timerService().registerEventTimeTimer(windowEnd - 1);
// 更新状态中的 pv 值
if (windowPvMapState.contains(windowStart)) {
Long pv = windowPvMapState.get(windowStart);
windowPvMapState.put(windowStart, pv + 1);
} else {
windowPvMapState.put(windowStart, 1L);
}
}
// 定时器触发,直接输出统计的 pv 结果
public void onTimer(long timestamp, OnTimerContext ctx, Collector<String> out) throws Exception {
Long windowEnd = timestamp + 1;
Long windowStart = windowEnd - windowSize;
Long pv = windowPvMapState.get(windowStart);
out.collect("url: " + ctx.getCurrentKey()
+ " 访问量: " + pv
+ " 窗 口 : " + new Timestamp(windowStart) + " ~ " + new
Timestamp(windowEnd));
// 模拟窗口的销毁,清除 map 中的 key
windowPvMapState.remove(windowStart);
}
}
}
4.3.5 聚合状态(AggregatingState)
-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对用户点击事件流每5个数据统计一次平均时间戳。这是一个类似计数窗口(CountWindow)求平均值的计算,这里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有聚合状态的RichFlatMapFunction来实现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public class AverageTimestampExample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xecutionEnvironment();
env.setParallelism(1);
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<Event> stream = env.addSource(new ClickSource())
.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(WatermarkStrategy.<Event>forMonotonousTimestamps()
.withTimestampAssigner(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<Event>() {
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(Event element, long
recordTimestamp) {
return element.timestamp;
}
})
);
// 统计每个用户的点击频次,到达 5 次就输出统计结果
stream.keyBy(data -> data.user)
.flatMap(new AvgTsResult())
.print();
env.execute();
}
public static class AvgTsResult extends RichFlatMapFunction<Event, String> {
// 定义聚合状态,用来计算平均时间戳
AggregatingState<Event, Long> avgTsAggState;
// 定义一个值状态,用来保存当前用户访问频次
ValueState<Long> countState;
public void open(Configuration parameters) throws Exception {
avgTsAgg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AggregatingState(new AggregatingStateDescriptor<Event, Tuple2<Long, Long>, Long>("avg-ts",
new AggregateFunction<Event, Tuple2<Long, Long>, Long>() {
public Tuple2<Long, Long> createAccumulator() {
return Tuple2.of(0L, 0L);
}
public Tuple2<Long, Long> add(Event value, Tuple2<Long, Long> accumulator) {
return Tuple2.of(accumulator.f0 + value.timestamp, accumulator.f1 + 1);
}
public Long getResult(Tuple2<Long, Long> accumulator) {
return accumulator.f0 / accumulator.f1;
}
public Tuple2<Long, Long> merge(Tuple2<Long, Long> a, Tuple2<Long, Long> b) {
return null;
}
},
Types.TUPLE(Types.LONG, Types.LONG)
));
count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State(new ValueStateDescriptor<Long>("count", Long.class));
}
public void flatMap(Event value, Collector<String> out) throws Exception {
Long count = countState.value();
if (count == null) {
count = 1L;
} else {
count++;
}
countState.update(count);
avgTsAggState.add(value);
// 达到 5 次就输出结果,并清空状态
if (count == 5) {
out.collect(value.user + " 平均时间戳: " + new Timestamp(avgTsAggState.get()));
countState.clear();
}
}
}
}
4.4 状态生存时间(TTL)
在实际应用中,很多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,如果不加以限制,最终就会导致存储空间的耗尽。一个优化的思路是直接在代码中调用.clear()方法去清除状态,但是有时候我们的逻辑要求不能直接清除。这时就需要配置一个状态的“生存时间”(time-to-live,TTL),当状态在内存中存在的时间超出这个值时,就将它清除。
具体实现上,如果用一个进程不停地扫描所有状态看是否过期,显然会占用大量资源做无用功。状态的失效其实不需要立即删除,所以我们可以给状态附加一个属性,也就是状态的“失效时间”。状态创建的时候,设置失效时间 = 当前时间 + TTL;之后如果有对状态的访问和修改,我们可以再对失效时间进行更新;当设置的清除条件被触发时(比如,状态被访问的时候,或者每隔一段时间扫描一次失效状态),就可以判断状态是否失效、从而进行清除了。
配置状态的TTL时,需要创建一个StateTtlConfig配置对象,然后调用状态描述器的.enableTimeToLive()方法启动TTL功能。
1
2
3
4
5
6
7
8
9StateTtlConfig ttlConfig = StateTtlConfig
.newBuilder(Time.seconds(10))
.setUpdateType(StateTtlConfig.UpdateType.OnCreateAndWrite)
.setStateVisibility(StateTtlConfig.StateVisibility.NeverReturnExpired)
.build();
ValueStateDescriptor<String> stateDescriptor = new ValueStateDescriptor<>("my
state", String.class);
stateDescriptor.enableTimeToLive(ttlConfig);- newBuilder():状态TTL配置的构造器方法,必须调用,返回一个Builder之后再调用.build()方法就可以 得到StateTtlConfig了。方法需要传入一个Time作为参数,这就是设定的状态生存时间。
- setUpdateType():设置更新类型。更新类型指定了什么时候更新状态失效时间,这里的 OnCreateAndWrite表示只有创建状态和更改状态(写操作)时更新失效时间。另一种类型 OnReadAndWrite则表示无论读写操作都会更新失效时间,也就是只要对状态进行了访问,就表明它是活跃的,从而延长生存时间。这个配置默认为OnCreateAndWrite。
- setStateVisibility():设置状态的可见性。所谓的“状态可见性”,是指因为清除操作并不是实时的,所以当状态过期之后还有可能基于存在,这时如果对它进行访问,能否正常读取到就是一个问题了。这里设置的 NeverReturnExpired是默认行为,表示从不返回过期值,也就是只要过期就认为它已经被清除了,应用不能继续读取;这在处理会话或者隐私数据时比较重要。对应的另一种配置是ReturnExpireDefNotCleanedUp,就是如果过期状态还存在,就返回它的值。
除此之外,TTL配置还可以设置在保存检查点(checkpoint)时触发清除操作,或者配置增量的清理(incremental cleanup),还可以针对RocksDB状态后端使用压缩过滤器(compaction filter)进行后台清理。
这里需要注意,目前的TTL设置只支持处理时间。另外,所有集合类型的状态(例如ListState、MapState)在设置TTL时,都是针对每一项(per-entry)元素的。也就是说,一个列表状态中的每一个元素,都会以自己的失效时间来进行清理,而不是整个列表一起清理。
5、算子状态(Operator State)
- 除按键分区状态(Keyed State)之外,另一大类受控状态就是算子状态(Operator State)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算子状态是更底层的状态类型,因为它只针对当前算子并行任务有效,不需要考虑不同key的隔离。算子状态功能不如按键分区状态丰富,应用场景较少,它的调用方法也会有一些区别。
5.1 基本概念和特点
- 算子状态(Operator State)就是一个算子并行实例上定义的状态,作用范围被限定为当前算子任务。算子状态跟数据的key无关,所以不同key的数据只要被分发到同一个并行子任务, 就会访问到同一个Operator State。
- 算子状态的实际应用场景不如Keyed State多,一般用在Source或Sink等与外部系统连接的算子上,或者完全没有key定义的场景。比如Flink的Kafka连接器中,就用到了算子状态。在我们给Source算子设置并行度后,Kafka消费者的每一个并行实例,都会为对应的主题(topic)分区维护一个偏移量,作为算子状态保存起来。这在保证Flink应用“精确一次”(exactly-once)状态一致性时非常有用。
- 当算子的并行度发生变化时,算子状态也支持在并行的算子任务实例之间做重组分配。根据状态的类型不同,重组分配的方案也会不同。
5.2 状态类型
- 算子状态也支持不同的结构类型,主要有三种:ListState、UnionListState和BroadcastState。
5.2.1 列表状态(ListState)
- 与Keyed State中的ListState一样,将状态表示为一组数据的列表。
- 与Keyed State中的列表状态的区别是:在算子状态的上下文中,不会按键(key)分别处理状态,所以每一个并行子任务上只会保留一个“列表”(list),也就是当前并行子任务上所有状态项的集合。列表中的状态项就是可以重新分配的最细粒度,彼此之间完全独立。
- 当算子并行度进行缩放调整时,算子的列表状态中的所有元素项会被统一收集起来,相当于把多个分区的列表合并成了一个“大列表”,然后再均匀地分配给所有并行任务。这种“均匀分配”的具体方法就是“轮询”(round-robin),与之前介绍的rebanlance数据传输方式类似,是通过逐一“发牌”的方式将状态项平均分配的。这种方式也叫作“平均分割重组”(even-split redistribution)。
- 算子状态中不会存在“键组”(key group)这样的结构,所以为了方便重组分配,就把它直接定义成了“列表”(list)。这也就解释了,为什么算子状态中没有最简单的值状态 (ValueState)。
5.2.2 联合列表状态(UnionListState)
- 与ListState类似,联合列表状态也会将状态表示为一个列表。它与常规列表状态的区别在于,算子并行度进行缩放调整时对于状态的分配方式不同。
- UnionListState的重点就在于“联合”(union)。在并行度调整时,常规列表状态是轮询分配状态项,而联合列表状态的算子则会直接广播状态的完整列表。这样,并行度缩放之后的并行子任务就获取到了联合后完整的“大列表”,可以自行选择要使用的状态项和要丢弃的状态项。这种分配也叫作“联合重组”(union redistribution)。如果列表中状态项数量太多,为资源和效率考虑一般不建议使用联合重组的方式。
5.2.3 广播状态(BroadcastState)
- 有时我们希望算子并行子任务都保持同一份“全局”状态,用来做统一的配置和规则设定。这时所有分区的所有数据都会访问到同一个状态,状态就像被“广播”到所有分区一样,这种特殊的算子状态,就叫作广播状态(BroadcastState)。
- 因为广播状态在每个并行子任务上的实例都一样,所以在并行度调整的时候就比较简单,只要复制一份到新的并行任务就可以实现扩展;而对于并行度缩小的情况,可以将多余的并行子任务连同状态直接砍掉——因为状态都是复制出来的,并不会丢失。
- 在底层,广播状态是以类似映射结构(map)的键值对(key-value)来保存的,必须基于一个“广播流”(BroadcastStream)来创建。
5.3 代码实现
- 对于Operator State来说因为不存在key,所有数据发往哪个分区是不可预测的;也就是说,当发生故障重启之后,我们不能保证某个数据跟之前一样,进入到同一个并行子任务、访问同一个状态。所以Flink无法直接判断该怎样保存和恢复状态,而是提供了接口,让我们根据业务需求自行设计状态的快照保存(snapshot)和恢复(restore)逻辑。
5.3.1 CheckpointedFunction接口
在Flink中,对状态进行持久化保存的快照机制叫作“检查点”(Checkpoint)。于是使用算子状态时,就需要对检查点的相关操作进行定义,实现一个CheckpointedFunction接口。
CheckpointedFunction接口在源码中定义如下:
1
2
3
4
5
6
7public interface CheckpointedFunction {
// 保存状态快照到检查点时,调用这个方法
void snapshotState(FunctionSnapshotContext context) throws Exception
// 初始化状态时调用这个方法,也会在恢复状态时调用
void initializeState(FunctionInitializationContext context) throws
Exception;
}每次应用保存检查点做快照时,都会调用.snapshotState()方法,将状态进行外部持久化。而在算子任务进行初始化时,会调用.initializeState()方法。这又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整个应用第一次运行,这时状态会被初始化为一个默认值(default value);另一种是应用重启时,从检查点(checkpoint)或者保存点(savepoint)中读取之前状态的快照,并赋给本地状态。所以,接口中的.snapshotState()方法定义了检查点的快照保存逻辑,而.initializeState()方法不仅定义了初始化逻辑,也定义了恢复逻辑。
这里需要注意,CheckpointedFunction接口中的两个方法,分别传入了一个上下文(context) 作为参数。不同的是,.snapshotState()方法拿到的是快照的上下文FunctionSnapshotContext, 它可以提供检查点的相关信息,不过无法获取状态句柄;而.initializeState()方法拿到的是 FunctionInitializationContext,这是函数类进行初始化时的上下文,是真正的“运行时上下文”。 FunctionInitializationContext中提供了“算子状态存储”(OperatorStateStore)和“按键分区状态存储(” KeyedStateStore),在这两个存储对象中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当前任务实例中的Operator State和Keyed State。例如:
1
2
3
4
5
6ListStateDescriptor<String> descriptor =
new ListStateDescriptor<>(
"buffered-elements",
Types.of(String));
ListState<String> checkpointedState =
context.getOperatorStateStore().getListState(descriptor);
我们看到,算子状态的注册和使用跟Keyed State非常类似,也是需要先定义一个状态描述器(StateDescriptor),告诉Flink当前状态的名称和类型,然后从上下文提供的算子状态存储(OperatorStateStore)中获取对应的状态对象。如果想要从KeyedStateStore中获取Keyed State也是一样的,前提是必须基于定义了key的KeyedStream,这和富函数类中的方式并不矛盾。 通过这里的描述可以发现,CheckpointedFunction是Flink中非常底层的接口,它为有状态的流处理提供了灵活且丰富的应用。
5.3.2 示例代码
接下来我们举一个算子状态的应用案例。在下面的例子中,自定义的SinkFunction会在CheckpointedFunction中进行数据缓存,然后统一发送到下游。这个例子演示了列表状态的平均分割重组(event-split redistribution)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public class BufferingSinkExample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xecutionEnvironment();
env.setParallelism(1);
SingleOutputStreamOperator<Event> stream = env.addSource(new
ClickSource())
.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(WatermarkStrategy.<Event>forMonotonousTimestamps()
.withTimestampAssigner(new SerializableTimestampAssigner<Event>() {
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(Event element, long
recordTimestamp) {
return element.timestamp;
}
})
);
stream.print("input");
// 批量缓存输出
stream.addSink(new BufferingSink(10));
env.execute();
}
public static class BufferingSink implements SinkFunction<Event>, CheckpointedFunction {
private final int threshold;
private transient ListState<Event> checkpointedState;
private List<Event> bufferedElements;
public BufferingSink(int threshold) {
this.threshold = threshold;
this.bufferedElements = new ArrayList<>();
}
public void invoke(Event value, Context context) throws Exception {
bufferedElements.add(value);
if (bufferedElements.size() == threshold) {
for (Event element : bufferedElements) {
// 输出到外部系统,这里用控制台打印模拟
System.out.println(element);
}
System.out.println("==========输出完毕=========");
bufferedElements.clear();
}
}
public void snapshotState(FunctionSnapshotContext context) throws Exception {
checkpointedState.clear();
// 把当前局部变量中的所有元素写入到检查点中
for (Event element : bufferedElements) {
checkpointedState.add(element);
}
}
public void initializeState(FunctionInitializationContext context) throws
Exception {
ListStateDescriptor<Event> descriptor = new ListStateDescriptor<>(
"buffered-elements",
Types.POJO(Event.class));
checkpointedState = context.getOperatorStateStore().getListState(descriptor);
// 如果是从故障中恢复,就将 ListState 中的所有元素添加到局部变量中
if (context.isRestored()) {
for (Event element : checkpointedState.get()) {
bufferedElements.add(element);
}
}
}
}
}- 当初始化好状态对象后,我们可以通过调用.isRestored()方法判断是否是从故障中恢复。在代码中BufferingSink初始化时,恢复出的ListState的所有元素会添加到一个局部变量bufferedElements中,以后进行检查点快照时就可以直接使用了。在调用.snapshotState()时,直接清空ListState,然后把当前局部变量中的所有元素写入到检查点中。
- 对于不同类型的算子状态,需要调用不同的获取状态对象的接口,对应地也就会使用不同的状态分配重组算法。比如获取列表状态时,调用.getListState()会使用最简单的平均分割重组(even-split redistribution)算法;而获取联合列表状态时,调用的是.getUnionListState() ,对应就会使用联合重组(union redistribution) 算法。
6、广播状态(Broadcast State)
- 算子状态中有一类很特殊,就是广播状态(Broadcast State)。从概念和原理上讲,广播状态非常容易理解:状态广播出去,所有并行子任务的状态都是相同的;并行度调整时只要直接复制就可以了。然而在应用上,广播状态却与其他算子状态大不相同。
6.1 基本用法
让所有并行子任务都持有同一份状态,也就意味着一旦状态有变化,所以子任务上的实例都要更新。什么时候会用到这样的广播状态呢?
一个最为普遍的应用,就是“动态配置”或者“动态规则”。我们在处理流数据时,有时会基于一些配置(configuration)或者规则(rule)。简单的配置当然可以直接读取配置文件,一次加载,永久有效;但数据流是连续不断的,如果这配置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动态变化,那又该怎么办呢?
一个简单的想法是,定期扫描配置文件,发现改变就立即更新。但这样就需要另外启动一个扫描进程,如果扫描周期太长,配置更新不及时就会导致结果错误;如果扫描周期太短,又会耗费大量资源做无用功。解决的办法,还是流处理的“事件驱动”思路——我们可以将这动态的配置数据看作一条流,将这条流和本身要处理的数据流进行连接(connect),就可以实时地更新配置进行计算了。
由于配置或者规则数据是全局有效的,我们需要把它广播给所有的并行子任务。而子任务需要把它作为一个算子状态保存起来,以保证故障恢复后处理结果是一致的。这时的状态,就是一个典型的广播状态。我们知道,广播状态与其他算子状态的列表(list)结构不同,底层是以键值对(key-value)形式描述的,所以其实就是一个映射状态(MapState)。
在代码上,可以直接调用DataStream的.broadcast()方法,传入一个“映射状态描述器” (MapStateDescriptor)说明状态的名称和类型,就可以得到一个“广播流”(BroadcastStream); 进而将要处理的数据流与这条广播流进行连接(connect),就会得到“广播连接流” (BroadcastConnectedStream)。注意广播状态只能用在广播连接流中。
1
2
3
4
5
6
7MapStateDescriptor<String, Rule> ruleStateDescriptor = new
MapStateDescriptor<>(...);
BroadcastStream<Rule> ruleBroadcastStream = ruleStream
.broadcast(ruleStateDescriptor);
DataStream<String> output = stream
.connect(ruleBroadcastStream)
.process( new BroadcastProcessFunction<>() {...} );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“规则流”ruleStream,里面的数据表示了数据流stream处理的规则,规则的数据类型定义为Rule。于是需要先定义一个MapStateDescriptor来描述广播状态,然后传入 ruleStream.broadcast()得到广播流,接着用stream和广播流进行连接。这里状态描述器中的key类型为 String,就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状态值而给定的key的名称。
对于广播连接流调用.process()方法,可以传入“广播处理函数”KeyedBroadcastProcessFunction或者BroadcastProcessFunction来进行处理计算。广播处理函数里面有两个方法.processElement()和.processBroadcastElement(),源码中定义如下:
1
2
3
4
5
6
7
8
9public abstract class BroadcastProcessFunction<IN1, IN2, OUT> extends
BaseBroadcastProcessFunction {
...
public abstract void processElement(IN1 value, ReadOnlyContext ctx,
Collector<OUT> out) throws Exception;
public abstract void processBroadcastElement(IN2 value, Context ctx,
Collector<OUT> out) throws Exception;
...
}这里的.processElement()方法,处理的是正常数据流,第一个参数value就是当前到来的流数据;而.processBroadcastElement()方法就相当于是用来处理广播流的,它的第一个参数value就是广播流中的规则或者配置数据。两个方法第二个参数都是一个上下文ctx,都可以通过调 用.getBroadcastState()方法获取到当前的广播状态;区别在于,.processElement()方法里的上下文 是“只读”的(ReadOnly),因此获取到的广播状态也只能读取不能更改;而.processBroadcastElement()方法里的Context则没有限制,可以根据当前广播流中的数据更新状态。
通过调用ctx.getBroadcastState()方法,传入一个MapStateDescriptor,就可以得到当前的叫 作“rules”的广播状态;调用它的.get()方法,就可以取出其中“my rule”对应的值进行计算处理。
1
2Rule rule = ctx.getBroadcastState( new MapStateDescriptor<>("rules", Types.String,
Types.POJO(Rule.class))).get("my rule");
6.2 代码实例
接下来我们举一个广播状态的应用案例。考虑在电商应用中,往往需要判断用户先后发生的行为的“组合模式”,比如“登录-下单”或者“登录-支付”,检测出这些连续的行为进行统计,就可以了解平台的运用状况以及用户的行为习惯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88
89
90
91
92
93
94
95
96
97
98
99
100
101
102
103
104
105
106
107
108
109
110
111
112
113
114
115public class BroadcastStateExample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xecutionEnvironment();
env.setParallelism(1);
// 读取用户行为事件流
DataStreamSource<Action> actionStream = env.fromElements(
new Action("Alice", "login"),
new Action("Alice", "pay"),
new Action("Bob", "login"),
new Action("Bob", "buy")
);
// 定义行为模式流,代表了要检测的标准
DataStreamSource<Pattern> patternStream = env.fromElements(
new Pattern("login", "pay"),
new Pattern("login", "buy")
);
// 定义广播状态的描述器,创建广播流
MapStateDescriptor<Void, Pattern> bcStateDescriptor = new MapStateDescriptor<>("patterns", Types.VOID, Types.POJO(Pattern.class));
BroadcastStream<Pattern> bcPatterns = patternStream.broadcast(bcStateDescriptor);
// 将事件流和广播流连接起来,进行处理
DataStream<Tuple2<String, Pattern>> matches = actionStream
.keyBy(data -> data.userId)
.connect(bcPatterns)
.process(new PatternEvaluator());
matches.print();
env.execute();
}
public static class PatternEvaluator extends KeyedBroadcastProcessFunction<String, Action, Pattern,
Tuple2<String, Pattern>> {
// 定义一个值状态,保存上一次用户行为
ValueState<String> prevActionState;
public void open(Configuration conf) {
prevActionState = getRuntimeContext().getState(new ValueStateDescriptor<>("lastAction", Types.STRING));
}
public void processBroadcastElement(
Pattern pattern,
Context ctx,
Collector<Tuple2<String, Pattern>> out) throws Exception {
BroadcastState<Void, Pattern> bcState = ctx.getBroadcastState(
new MapStateDescriptor<>("patterns", Types.VOID,
Types.POJO(Pattern.class)));
// 将广播状态更新为当前的 pattern
bcState.put(null, pattern);
}
public void processElement(Action action, ReadOnlyContext ctx,
Collector<Tuple2<String, Pattern>> out) throws Exception {
Pattern pattern = ctx.getBroadcastState(
new MapStateDescriptor<>("patterns", Types.VOID,
Types.POJO(Pattern.class))).get(null);
String prevAction = prevActionState.value();
if (pattern != null && prevAction != null) {
// 如果前后两次行为都符合模式定义,输出一组匹配
if (pattern.action1.equals(prevAction) &&
pattern.action2.equals(action.action)) {
out.collect(new Tuple2<>(ctx.getCurrentKey(), pattern));
}
}
// 更新状态
prevActionState.update(action.action);
}
}
// 定义用户行为事件 POJO 类
public static class Action {
public String userId;
public String action;
public Action() {
}
public Action(String userId, String action) {
this.userId = userId;
this.action = action;
}
public String toString() {
return "Action{" +
"userId=" + userId +
", action='" + action + '\'' +
'}';
}
}
// 定义行为模式 POJO 类,包含先后发生的两个行为
public static class Pattern {
public String action1;
public String action2;
public Pattern() {
}
public Pattern(String action1, String action2) {
this.action1 = action1;
this.action2 = action2;
}
public String toString() {
return "Pattern{" +
"action1='" + action1 + '\'' +
", action2='" + action2 + '\'' +
'}';
}
}
}- 这里我们将检测的行为模式定义为POJO类Pattern,里面包含了连续的两个行为。由于广播状态中只保存了一个Pattern,并不关心MapState中的key,所以也可以直接将key的类型指定为Void,具体值就是 null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,我们将广播流中的Pattern数据保存为广播变量;在行为数据Action到来之后读取当前广播变量,确定行为模式,并将之前的一次行为保存为一个ValueState——这是针对当前用户的状态保存,所以用到了Keyed State。检测到如果前一次行为与Pattern中的action1相同,而当前行为与action2相同,则发现了匹配模式的一组行为,输出检测结果。
7、状态持久化和状态后端
- 在Flink的状态管理机制中,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对状态进行持久化(persistence)保 存,这样就可以在发生故障后进行重启恢复。Flink对状态进行持久化的方式,就是将当前所有分布式状态进行“快照”保存,写入一个“检查点”(checkpoint)或者保存点(savepoint) 保存到外部存储系统中。具体的存储介质,一般是分布式文件系统(distributed file system)。
7.1 检查点(Checkpoint)
有状态流应用中的检查点(checkpoint),其实就是所有任务的状态在某个时间点的一个快照(一份拷贝)。简单来讲,就是一次“存盘”,让我们之前处理数据的进度不要丢掉。在一个流应用程序运行时,Flink会定期保存检查点,在检查点中会记录每个算子的id和状态;如果发生故障,Flink就会用最近一次成功保存的检查点来恢复应用的状态,重新启动处理流程, 就如同“读档”一样。
如果保存检查点之后又处理了一些数据,然后发生了故障,那么重启恢复状态之后这些数据带来的状态改变会丢失。为了让最终处理结果正确,我们还需要让源(Source)算子重新读 取这些数据,再次处理一遍。这就需要流的数据源具有“数据重放”的能力,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Kafka,我们可以通过保存消费数据的偏移量、故障重启后重新提交来实现数据的重放。 这是对“至少一次”(at least once)状态一致性的保证,如果希望实现“精确一次”(exactly once)的一致性,还需要数据写入外部系统时的相关保证。
默认情况下,检查点是被禁用的,需要在代码中手动开启。直接调用执行环境的.enableCheckpointing()方法就可以开启检查点。
1
2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nvironment();
env.enableCheckpointing(1000);- 这里传入的参数是检查点的间隔时间,单位为毫秒。
除了检查点之外,Flink还提供了“保存点”(savepoint)的功能。保存点在原理和形式上跟检查点完全一样,也是状态持久化保存的一个快照;区别在于,保存点是自定义的镜像保存,所以不会由Flink自动创建,而需要用户手动触发。这在有计划地停止、重启应用时非常有用。
7.2 状态后端(State Backends)
检查点的保存离不开JobManager和TaskManager,以及外部存储系统的协调。在应用进行检查点保存时,首先会由JobManager向所有TaskManager发出触发检查点的命令;TaskManger收到之后,将当前任务的所有状态进行快照保存,持久化到远程的存储介质中; 完成之后向JobManager返回确认信息。这个过程是分布式的,当JobManger收到所有TaskManager的返回信息后,就会确认当前检查点成功保存,如图所示。而这一切工作的协调,就需要一个“专职人员”来完成。
在Flink中,状态的存储、访问以及维护,都是由一个可插拔的组件决定的,这个组件就叫作状态后端(state backend)。状态后端主要负责两件事:一是本地的状态管理,二是将检查点(checkpoint)写入远程的持久化存储。
7.2.1 状态后端的分类
- 状态后端是一个“开箱即用”的组件,可以在不改变应用程序逻辑的情况下独立配置。Flink中提供了两类不同的状态后端,一种是“哈希表状态后端”(HashMapStateBackend),另 一种是“内嵌RocksDB状态后端”(EmbeddedRocksDBStateBackend)。如果没有特别配置, 系统默认的状态后端是 HashMapStateBackend。
- 哈希表状态后端(HashMapStateBackend)
- 这种方式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,把状态存放在内存里。具体实现上,哈希表状态后端在内部会直接把状态当作对象(objects),保存在Taskmanager的JVM堆(heap)上。普通的状态,以及窗口中收集的数据和触发器(triggers),都会以键值对(key-value)的形式存储起来,所以底层是一个哈希表(HashMap),这种状态后端也因此得名。
- 对于检查点的保存,一般是放在持久化的分布式文件系统(file system)中,也可以通过配置“检查点存储”(CheckpointStorage)来另外指定。
- HashMapStateBackend是将本地状态全部放入内存的,这样可以获得最快的读写速度,使计算性能达到最佳;代价则是内存的占用。它适用于具有大状态、长窗口、大键值状态的作业,对所有高可用性设置也是有效的。
- 内嵌RocksDB状态后端(EmbeddedRocksDBStateBackend)
- RocksDB是一种内嵌的key-value存储介质,可以把数据持久化到本地硬盘。配置EmbeddedRocksDBStateBackend后,会将处理中的数据全部放入RocksDB数据库中,RocksDB默认存储在TaskManager的本地数据目录里。
- 与HashMapStateBackend直接在堆内存中存储对象不同,这种方式下状态主要是放在RocksDB中的。数据被存储为序列化的字节数组(Byte Arrays),读写操作需要序列化/反序列化,因此状态的访问性能要差一些。另外,因为做了序列化,key的比较也会按照字节进行, 而不是直接调用.hashCode()和.equals()方法。
- 对于检查点,同样会写入到远程的持久化文件系统中。
- EmbeddedRocksDBStateBackend始终执行的是异步快照,也就是不会因为保存检查点而阻塞数据的处理;而且它还提供了增量式保存检查点的机制,这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大大提升保存效率。
- 由于它会把状态数据落盘,而且支持增量化的检查点,所以在状态非常大、窗口非常长、键/值状态很大的应用场景中是一个好选择,同样对所有高可用性设置有效。
- 哈希表状态后端(HashMapStateBackend)
7.2.2 如何选择正确的状态后端
- HashMap和RocksDB两种状态后端最大的区别,就在于本地状态存放在哪里:前者是内存,后者是RocksDB。在实际应用中,选择哪种状态后端,主要是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在处理性能和应用的扩展性上做一个选择。
- HashMapStateBackend是内存计算,读写速度非常快;但是,状态的大小会受到集群可用内存的限制,如果应用的状态随着时间不停地增长,就会耗尽内存资源。
- 而RocksDB是硬盘存储,所以可以根据可用的磁盘空间进行扩展,而且是唯一支持增量检查点的状态后端,所以它非常适合于超级海量状态的存储。不过由于每个状态的读写都需要做序列化/反序列化,而且可能需要直接从磁盘读取数据,这就会导致性能的降低,平均读写性能要比HashMapStateBackend慢一个数量级。
- 我们可以发现,实际应用就是权衡利弊后的取舍。最理想的当然是处理速度快且内存不受限制可以处理海量状态,那就需要非常大的内存资源了,这会导致成本超出项目预算。比起花更多的钱,稍慢的处理速度或者稍小的处理规模,老板可能更容易接受一点。
7.2.3 状态后端的配置
在不做配置的时候,应用程序使用的默认状态后端是由集群配置文件flink-conf.yaml中指定的,配置的键名称为state.backend。这个默认配置对集群上运行的所有作业都有效,我们可以通过更改配置值来改变默认的状态后端。另外,我们还可以在代码中为当前作业单独配置状态后端,这个配置会覆盖掉集群配置文件的默认值。
配置默认的状态后端
在flink-conf.yaml中,可以使用state.backend来配置默认状态后端。
配置项的可能值为hashmap,这样配置的就是HashMapStateBackend;也可以是rocksdb,这样配置的就是EmbeddedRocksDBStateBackend。另外,也可以是一个实现了状态后端工厂StateBackendFactory的类的完全限定类名。
下面是一个配置HashMapStateBackend的例子:
1
2
3
4# 默认状态后端
state.backend: hashmap
# 存放检查点的文件路径
state.checkpoints.dir: hdfs://namenode:40010/flink/checkpoints- 这里的state.checkpoints.dir配置项,定义了状态后端将检查点和元数据写入的目录。
为每个作业(Per-job)单独配置状态后端
每个作业独立的状态后端,可以在代码中,基于作业的执行环境直接设置。代码如下:
1
2
3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xecutionEnvironment();
env.setStateBackend(new HashMapStateBackend());上面代码设置的是HashMapStateBackend,如果想要设置EmbeddedRocksDBStateBackend, 可以用下面的配置方式:
1
2
3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=
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.getExecutionEnvironment();
env.setStateBackend(new EmbeddedRocksDBStateBackend());需要注意,如果想在IDE中使用EmbeddedRocksDBStateBackend,需要为Flink项目添加依赖:
1
2
3
4
5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apache.flink</groupId>
<artifactId>flink-statebackend-rocksdb_${scala.binary.version}</artifactId>
<version>1.13.0</version>
</dependency>而由于Flink发行版中默认就包含了RocksDB,所以只要我们的代码中没有使用RocksDB的相关内容,就不需要引入这个依赖。即使我们在flink-conf.yaml配置文件中设定了state.backend为rocksdb,也可以直接正常运行,并且使用RocksDB作为状态后端。